2007年3月9日星期五

对话《鬼吹灯》神秘作者

来源:天府早报
记者经过打探得知,“天下霸唱”的真名叫张牧野,他的一番话真是让人大跌眼镜。“这些东西都是我依据常识编出来的,我读书很少,小说里所谓的典故,大部分也是我编的。写小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唬住女友。”
我是个没成功的金融人士
“目前的作家圈子都是吵来吵去,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。我对我的定位就是一名还没有成功的金融人士。”
张牧野在电话中半开玩笑的告诉记者,他不喜欢接受采访,因为他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就是网络红人“天下霸唱”,不希望自己的普通生活被扰乱。
他大学学的美术专业,毕业之后和几个好朋友经营一家信托公司,变成了和数字打交道的金融一族。由于公司成立初期并没有什么业务,闲暇之余,张牧野就在办公室里写点东西。“我一天也就写4000字,而且绝对要在办公室写,回家我就看碟、打游戏,写作不能占据我宝贵的私人时间。”
《鬼吹灯》是去年网络最红的书,而且出版之后,销量也非常高,张牧野却并没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。“我只当是兴趣爱好,如果让我转行当作家,我可能会“内伤”。而且我的版权是被一次性买断的,卖得怎样与我无关。”张牧野觉得作家并不是什么好职业,“目前的作家圈子都是吵来吵去,没意思。我只想做金融,直接和钱打交道多好啊。目前为止,我对我的定位就是一名还没有成功的金融人士。”
我没参加过一次考古活动
“我所做的就是一件挺娱乐的事,书中80%的内容都是瞎编的,为了哄哄前女友和他研究《易经》的爸爸。”
《鬼吹灯》中涉及的各种传奇足以让人觉得作者绝对是个精通考古的人。张牧野之前的身份也被猜测成考古队员,“说起来惭愧,我故事中80%的内容都是瞎编的,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考古活动。”
前年秋天,张牧野的女友沉迷于鬼故事,他就对当时的女友说:“不就是鬼故事吗,这种段子我也能侃。”于是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《凶宅猛鬼》、《雨夜谈鬼事》、《阴森一夏》等涉及《易经》、风水的故事。写小说除了满足女友阅读外,更重要的是女友的爸爸是《易经》研究协会的。
张牧野自称对文学一点不懂,遇到文化绕道走,更没看过多少小说。《西游记》看过小人书和电视剧,原著没看过;《三国演义》只看过漫画,玩过几次游戏。“虽然我写的是盗墓探险的故事,但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盗过墓,我连十三陵都没去过,小说是我根据道听途说的故事,添油加醋虚构出来的。”
张牧野觉得他所做的就是一件挺娱乐的事,是在“瞎扯淡”,没有大纲,基本上靠即兴发挥。在“扯”的过程中,他发现网友中的大多数都喜欢看这种荒诞、离奇、具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故事。大家的要求并不高,只要看着新鲜热闹就开心了。在这个写作思想的指导下,他开始创作《鬼吹灯》系列故事。
真真假假一起就没破绽了
“我对各种奇闻轶事有过目不忘的能力,将它们揉碎了真真假假混在一起,就不容易被人看出破绽。”
虽然张牧野一直坚持说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瞎编的,但很多读者都看出来,《鬼吹灯》中涉及到的不少历史、民俗传统都是有据可查的。“小说的内容多是我根据平常看来、听来的一些东西,加上常识和想象写出来的。比如文中的‘摸金校尉’在三国时期是掘墓队员的专职名称,东北民间有‘黑驴蹄子’和糯米能驱鬼这样的说法,‘尸香魔芋’来自热带,‘人面蜘蛛’是非洲的一种大蜘蛛和普通人面蜘蛛的结合体。盗墓的故事也是根据此前看到的新闻或考古电视节目得来。”张牧野平时对各种奇闻轶事有过目不忘的能力,写东西也从来不查资料。虽然很少读书,但他爱看央视的《探索·发现》以及各类考古节目。他还酷爱军事,对美军熟悉得不得了,在书中写胡八一等人用的枪械,让专业人士都无可挑剔。
对于他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员来说,单纯地写地理、风水、古物、历史、军事等任何一个领域的小说都会露馅,但要将它们揉碎了真真假假混在一起,造成似是而非的效果,则就不容易被人看出破绽。
小说中绝没涉及伪科学
“我只是想写一个人怎么在恶劣的条件下自救。而中国古代的鬼文化、幽灵文化、风水文化由来已久。”
由于《鬼吹灯》中写的是盗墓探险故事,许多读者在给予小说好评的同时,也对其涉及到的“盗墓”“风水”“幽灵”等内容提出质疑。有的读者甚至认为《鬼吹灯》在纵容“摸金校尉”非法盗墓的同时,也在宣扬迷信。对此,张牧野认为,中国古代的鬼文化、风水文化由来已久,而市面上诸如此类的图书不胜枚举。“我当然知道盗墓行为是违法的,但我写的是一种探险,我只是想写一个人怎么在恶劣的条件下自救。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,并没有任何实际操作价值。而且小说写到的风水并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种迷信,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关系,是一种传统文化。在整个创作中,我一直以一种端正的科学观去写小说,并不涉及伪科学。”
接下来,张牧野还准备写4本《鬼吹灯》系列,其中比较重要就是四川系列。天津人张牧野说起四川也非常熟悉:“我去过成都、重庆,喜欢那里的小吃,古蜀文化非常适合我这个系列的小说。”他目前准备在三星堆、古巴蜀人文化、黑竹沟等几个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选择题材。
策划者说《鬼吹灯》胜在似是而非
《鬼吹灯》策划人项竹薇:《鬼吹灯》其实就胜在“似是而非”。天文地理无所不包,真真假假混在一起。很多东西后面作者还加个注解,比如写髦尘珠时,后面注着:髦尘珠、避尘珠、赤丹,是自古多次出现在史书中的中国三大神珠……让很多人信以为真。学地质的人看了昆仑山一章,觉得不对,但对于古墓文化又不了解;学考古的人觉得古墓写得不正确,但写到地理环境又好像挺真实的,似是而非的效果,就让读者不断在追求真实和享受奇闻之间获得极大的阅读愉悦。
《鬼吹灯》责编岑杰:当初看到作品的时候,我觉得故事挺大胆新奇的。我们出版社方面没有怎么改动故事情节,只是在一些文字上、用词上作了简单的修改。

没有评论: